相信大家都见过,就是那种大圆筒子,或者大方格围起来的大型土楼!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国南方,激烈好斗的客家文化催生了大型内向式土制建筑(土楼)的出现。日渐扩增的大家族修建了厚土墙来达到集体防御的目的,并利用建筑中庭,为农耕活动提供了一个共享的开放空间。在传统的土楼中,每一户独立家庭的房间竖向分布,每个房间都可以通向共用的走廊和阳台。因此,土楼中的大量个体空间和集体空间之间建立了一种独特的联系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越来越多的土楼点缀在连绵的景观之中,它们之间的新关系也由此建立。尽管土楼已经成为农村集体居住的一种传统形式,但人们开始在土楼中引入不同的空间功能:譬如用以进行宗教活动,或是作为市集及学校。它们体现了一种“原始都市”的状态——集体空间不仅为私人所用,甚至也为公共机构提供场所。
如今,土楼虽然闻名中外,但是作为功能建筑使用,已经慢慢有些跟不上时代了。封闭的空间和不便的上下楼体验,让土楼在现代生活使用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!
土楼展现了在传统农村中零星出现的城市建筑,到新城市背景下的旧有农村建筑的矛盾性转变。尽管保存了仅剩的中间庭院作为开放空间,土楼仍无法全部满足当代的居住需求。许多土楼正在经历个体化改造或是被逐渐废弃。然而,我们不可能否定了土楼的概念。于是对土楼的保护性改造就成了一种很好的选择。
针对不同的土楼设计了不同的原型;墙体,地面,楼梯,拐角,塔,屋顶,入口,桥梁,窗户。为适应房屋的不同部分,每个原型分别在形状,比例,开口,密度和高度方面挑战土楼的概念。目前已建成的其中两种策略是:位于墙体外部的插件和位于庭院内部的塔。